2025年9月30日,我国迎来第12个烈士纪念日,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长河奔涌,精神之光不灭。为缅怀先烈功勋,赓续红色血脉,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生处、校团委在红海湾抗日合作军英烈陵园举行“铭记英烈志,薪火永相传”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及46名师生代表肃立青山之下,共寄哀思,同铭初心。
上午9时,纪念碑巍然矗立,气氛庄严肃穆。全体人员整齐列队,脱帽默哀,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致以最深沉的敬意。一分钟静默,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心灵深处的叩问:何以承其志?何以报家国?


默哀毕,全体人员深深三鞠躬,礼敬英魂。两名学生代表缓步上前,将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花篮敬献于碑前。花香无声,寄托着后人无尽的追思;青石有痕,镌刻着不朽的忠魂。

学生代表孔紫妍动情演讲:“那一声声冲锋的呐喊,那一道道倒下的身影,换来了今日山河锦绣。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英烈精神为灯塔,在青春的航程中校准方向,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何春民深情讲述:“抗战十四年,血火铸丰碑。这不仅是历史的篇章,更是我们思政课堂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把英烈的故事讲进学生心里,把爱国的种子种在青春土壤。”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彭海威在讲话中勉励青年学子:缅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铭记,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行。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随后,师生们依次缓步上前,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一朵朵菊花轻放碑前,仿佛一声声低语:山河已如愿,吾辈正前行。
仪式结束后,队伍移步至黄旭华院士墓前。黄旭华院士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三十载,深藏功与名,只为一朝铸重器、护国安宁。师生肃立默哀,三鞠躬,敬献鲜花,表达对这位“共和国脊梁”的由衷敬意。

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也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在青山苍翠间,在碑石静默处,师生们触摸历史温度,感悟信仰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英烈从未远去,他们的名字写在山河之上,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我们将以先烈为镜,以楷模为标,把对英烈的崇敬化为奋进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接续奔跑,不负韶华。

薪火不熄,精神永传,这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