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汕尾市党建赋能“百千万工程”暨“善美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出炉。本次比赛,我校在助力“百千万工程”、育人成效、红色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产教融合等方面申报参赛项目10项,其中海洋学院牵头申报的《党建领航“五色”行动 汕职青年益暖百千万》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申报的《“三维融合”“四化并进”下的创新实践:海陆丰红色基因激活“百千万”思政育人共同体》两个参赛项目,在全市79家单位申报的97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此次获奖是我校在该赛事的蝉联荣誉,近五年已有10个党建品牌荣获该项比赛奖项,彰显了学校党委全力打造“一条主线、三个抓手、六大工程”的“1+3+6”党建品牌矩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创新大赛(服务增效一等奖)成果展示:
党建领航“五色”行动 汕职青年益暖百千万
1.项目背景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扎根地方的高等院校,始终牢记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积极探寻与汕尾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面对汕尾市“红、蓝、绿、古、特”五类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现实挑战,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要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系统整合地方资源特色,精心打造“汕职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构建起以“五色行动”为核心的“志愿实践—专业赋能—社会治理”三维联动模式。
2.项目主要做法
学校创新建立“1+5”党建联合体工作机制,全面推行“项目清单+党员领办”制度,并将该系列项目确立为年度书记工程,高位推动实施。
1.“红色”行动:赓续血脉,筑牢信仰根基。“红星闪耀”“红芯科普”等红色志愿团队活跃在校园一线,年均开展红色文化宣讲20余场,以生动讲述海陆丰革命历史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每年组织师生走进海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陆丰周恩来渡海处等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近20场。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老战士讲述、系统整理革命故事等形式,不断深化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精心创作并推出多部红色主题宣传片,借助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矩阵进行全方位传播,显著提升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有效带动红色旅游升温与乡村发展提速。

2.“蓝色”行动: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动能。积极服务十五运会汕尾赛区,协助赛区执委会在校内开展志愿者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海洋环保、水上安全等,充分彰显滨海城市特色;成立海盐文化团队,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盐文创作品120件,后续将持续推进产品制作,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有效提升海盐产品附加值,助力传统产业振兴;与捷胜镇合作共建“海胆+”科技小院,构建校政企协同机制,集成科研、教育、培训与孵化功能,着力培养海胆产业技术人才,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

3.“绿色”行动:植绿护绿,绘就生态画卷。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积极构建“电子维修+环保”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志愿维修队,以“定点+流动”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定期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电子产品维修活动,有效推动电子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号召,常态化组织师生参与义务植树。2024年,通过开展“‘绿美汕职我行动’认捐认种活动”,全校教师踊跃捐款共计14万余元;同年,学生志愿者赴东涌镇安华村开展“绿美青年林”植树活动,种植香樟树200余株,为绿美生态添砖加瓦;将环保理念融入乡村美学实践,积极发挥美术专业优势,组织115名美术专业师生参与汕尾市“双百行动”,助力全域农房风貌提升。2024年,71人次师生在捷胜镇军船头村开展文化墙绘制,为当地节约设计成本约20万元,以专业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4.“古色”行动:活化传承,守护文化根脉。保护古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每年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深入汕尾地区古村落,系统记录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民俗文化,并形成调研报告;研究红色文化与教育,学校成立“海陆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与“海陆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教材编写工作,将本土历史与文化资源系统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强化育人实效;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小学,开展皮影道具制作、脸谱文化、渔歌演唱、舞狮基础、中药香囊制作、包粽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非遗教学实践活动,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普及与活态传承。

5.“特色”行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创新。科技教育推广,率先实施“科技副校长”制度,为全市30所中小学配备科技副校长。开展博士讲座、创客课堂、科技展览等各类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服务乡村振兴,2024年学校组织400名学生组建45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汕尾各地开展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休闲旅游等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提供有效服务80余次,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科技帮扶与成果转化,学校持续推进汕尾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项目”。2023至2025年间,共选派7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讲座与培训62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6项,形成调研报告与论文8篇,累计服务农户679户,获得19个帮扶镇的广泛认可,为汕尾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3.项目创新点
1.构建全域化服务网络(三级联动)。学校成立校领导挂帅的“青春志愿+”领导小组,对接地方团委、教育局等部门,建立需求清单,整合师资、场地、资金等校内资源提供保障;二级学院依托学院优势打造9个“一院一品”特色品牌,提升专业深度与品牌力;班级组建由辅导员指导的“微志愿小组”,常态化开展社区服务、环保等“小而美”活动,覆盖面广、氛围浓厚,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
2.深化“专业+志愿”融合育人。将志愿项目融入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实现”闭环。同时,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资深志愿者组成的培训团队,针对项目开展岗前专业培训,如创客课堂前期的编程、机器人操作培训等,确保服务质量。
3.数字化赋能高效管理。依托“i志愿”小程序,搭建线上管理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报名、培训、派单、时长记录、评价等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4.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制定《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依托“到梦空间”,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及毕业要求,刚性保障参与度。同时,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服务对象、志愿者、社会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项目。联动校内外资源,保障经费、师资、场地持续投入,形成“需求—投入—实施—评估—优化”闭环,推动服务从“活动化”向“常态化、品牌化、长效化”转型。
4.项目取得的成果
1.党建成效:学校党委将项目纳入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设立“党员示范岗”300余个,师生党员年均下沉社区服务200小时,带动非党员师生参与率提升100%。
2.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汕职青年共有42支下属队伍,累计学生志愿者21649人。近三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10场,记录服务时长超65754小时,服务覆盖汕尾市城区、海丰、陆丰、陆河,实现全域覆盖。
3.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汕职青年”项目的扎实成效与广泛影响,获得南方日报、南方+、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多次报道,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方面,项目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汕职青年”团队通过开展“科技进校园”“创客课堂”等系列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助力提升其创新素养与竞赛能力。同时,学校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着力破解产业瓶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新业态培育,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动能。
4.育人育才成效卓著。“汕职青年”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我校学子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与实干精神的全面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认可,学校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在“汕职青年”项目的带动下,学校荣获多项各级荣誉,包括国家级“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省级“广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以及市级“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汕尾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95%以上的获奖学生曾参与“汕职青年”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志愿实践对专业成长与人才培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创新大赛(服务增效三等奖)成果展示:
“三维融合”“四化并进”下的创新实践:海陆丰红色基因激活“百千万”思政育人共同体
1.项目背景
近年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海陆丰革命老区丰富红色遗址资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系统构建具有汕尾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学院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破解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碎片化问题;二是牵头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增强育人协同性;三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通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
在实践中,学院首创“四级联动、八全融入”育人机制,以“三维融合”与“四化并进”为驱动,构建起海陆丰红色基因引领的“百千万”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了可推广的红色基因赋能人才培养新路径,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2.项目主要做法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育人体系。学院党委高位推动红色育人体系建设,创新建立“四级联动”责任机制与“八全融入”育人框架,通过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压实责任。依托省级“研究中心”“教育基地”,整合资源建成“三位一体”数字平台,包括VR体验中心、专属网站和资源库,有效破解育人载体缺失难题。
二、创新思政模式,打造品牌矩阵。坚持“四化并进”思政课程改革,打造以“课程教学精品化、实践教学课程化、网络手段多样化、实践环节协同化”为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情感共振”品牌活动矩阵,通过举办月末红色广场、VR沉浸课堂、红色故事汇、知识竞赛活动等多元形式,实现红色教育从知识传递向情感认同的深化。

三、建强宣讲队伍,拓展辐射范围。组建专业化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系统培训。深耕本土红色文化,开发五大主题宣讲脚本。融入“百千万工程”,开展“红色故事润童心”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服务城区学校、社区,实现精准传播与广泛覆盖,宣传覆盖近5000人次。

四、深化协同育人,形成闭环机制。牵头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推进基地联建、师资共育、课程重构“三维融合”。探索形成“格局构建-队伍锻造-体系贯通”闭环运行机制,提炼出可推广的“三维·四联·五环”汕尾模式。这一体系系统解决了我市红色教育资源碎片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壁垒等难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红色基因育人新模式。


3.项目的创新点
一是构建“四级联动+八全融入”育人机制。通过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打造“八全融入”工作格局,系统化实现海陆丰红色文化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起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的育人新范式。二是打造“四化并进+情感浸润”教育体系。以课程精品化、实践课程化、手段多样化、环节协同化为路径,结合系列品牌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从知识传递向情感认同深化。三是形成“专业培育+精准传播”传承模式。通过专业化宣讲团队培训组建和本土化脚本创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矩阵,助力“百千万工程”,开展“红色故事润童心”进校园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精准送达和广泛覆盖。四是创立“三维融合+闭环运行”协同模式。通过基地、师资、课程三维融合,构建高校引领的共同体运作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区域思政一体化“汕尾模式”。这些创新点系统提升了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效,拓展了思政工作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推动教育创新的使命担当。

4.项目取得的成果
一、党建工作树立标杆。党建引领思政育人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2023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养单位,2025年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024年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建设单位;2025年获评汕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案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党建领航、红心铸魂’品牌”获评2025年省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百优案例。
二、品牌影响广泛深远。深耕厚植党建品牌,示范引领效应日益凸显。“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四级联动’‘八全融入’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荣获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四点发力四育并举——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探索》荣获市直工委党建创新大赛三等奖。“党建领航·红心铸魂”思政品牌获得《光明日报》《党建网》《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报道,在省域范围内形成显著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树立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标杆。

